上班族總有主管吧! 不管主管的作為如何! 總是我們的主管,就職場倫理,尊敬總是必要地,不管是發自內心或是表面功夫!
偏偏有些主管就是要人家表現出一付對他十分敬重的樣子! 「的樣子」意思就是裝出來的!
而我又為什麼要配合他的意思做呢? 因為他握有生殺大權、他有行政裁量權、因為我的考績還得靠他施捨,所以這不是敬重,而是敬畏!
敬畏是怕的意思! 等有一天他退休了或者我退休了,還會敬畏他嗎? 當然不會,因為這是對價(表現敬重,換取考績),對價關係消失,又何必再裝! 哈! 哈! 哈!
敬重是出自於內心,因為心中感念主管照顧、指導、提拔,所以懷著感恩的心情,發自真誠,因為是發自真心,所以不會因為退休而褪色!
主管! 你想要我對你「敬畏」還是對您「敬重」!
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
製作饅頭釋疑
為什麼想寫這篇日誌? 因為做饅頭過程中,自己產生一些疑問,朋友對我的做法也有一些疑問,自己上網查別人的做法,也有些疑問,所以想記錄下來,方便日期查找及分享:
備註資訊:
『直接發酵法』(Straight-Dough Method):將所有的材料混合一起攪拌,揉好的麵糰直接進行基本發酵、翻麵及再發酵、分切、中間發酵、整形、最後發酵等步驟。
『中種發酵法』(Sponge-Dough Method):
問題 | 說明 | |
為什麼黑糖饅頭沒有市售的色澤 | 可以參考:你所不知道的真相....黑糖饅頭 2013.05.19補充:今日依照網路配方製作黑饅頭: 黑糖 1 杯(約150g) 水 1 杯 中筋麵粉 3 杯 (約330g) 酵母粉 1 小匙 ( 不到1 克 ) 做出來的饅頭有比較黑,麵糰也都有發成功,可是成品吃起來就是黏牙,吃過的都覺得比電鍋饅頭系列--手工黑糖饅頭這篇做得難吃太多了! |
我做黑糖饅頭,為了甜味不要太重,比例是 300g:40g 糖放太多會造成麵糰沒有筋性? |
有些饅頭食譜會用到「沙拉油」及「泡打粉」,為什麼我不用? | 一般網路上參考的饅頭食譜如下:
<<白饅頭>>
快發乾酵母(7g)、中筋麵粉(300克)、細白砂糖(15g)、沙拉油(1匙)、水(150g)
<<黑糖饅頭>>中筋麵粉 (400g)、泡打粉 3g、黑糖 75g、水 200g、快速酵母 7g、沙拉油 15g 而我的食譜則為:
<<白饅頭>>
中筋麵粉(400克)、快發乾酵母(1/4茶匙)
<<黑糖饅頭>>中筋麵粉 (400g)、黑糖 60g、水 200g、快速酵母 7g |
沙拉油可以讓饅頭表面看起來油亮,但放久了會有「油耗」味。 泡打粉含有鋁,對身體不好,可參考:白饅頭怎麼會是白的? 有關泡打粉、酵母粉的說明,請參考這裡 |
做個饅頭,為什麼要花兩天? | 因為我採低溫發酵,要求麵糰要發四小時以上(跟一般的冷藏發酵要求1至3天不同),利用晚上最方便! 有人不贊成低溫發酵,詳見:我對長時間低溫發酵的看法 | 對於低溫發酵的好壞,在網路上查到的都是跟「麵包」有關,麵包的組成太複雜,但我做「饅頭」採用低溫發酵的感覺是:發酵的酸酒味不見了,留下來的是麵粉的香味,好壞見人見智,純然看個人喜好! |
用量杯跟用重量來測量材量有何不同? | 如果手頭上沒有秤可以用量杯來量,我是用大同電鍋附的量米杯。用量杯量水應該不會有多大問題,可是量麵粉就會有比較大的誤差,因為粉狀的東西可以膨鬆或緊密,同樣一杯,重量可能會差個2到5g! | 量杯的比例: 水:麵粉 = 1:3 重量的比例: 水 :麵粉 = 1:2 |
到底酵母用量是多少? | 網路上的食譜酵母用量各有不同,我自己實驗的結果是麵粉300g 對酵母1/4茶匙,因為酵母太輕了,我的電子秤無法測量,只好用茶匙量! | 比例約:麵粉:酵母 = 300g : 1/4茶匙 |
到底第二次發酵的時間是多久? | 網路食譜有的寫10至15分鐘 有的寫 40至60分鐘,可是都沒有說明發酵的環境。 有些則寫體積脹至約二倍大,但見肉眼很難判斷體積兩倍是多大,以正方體來看,只要邊長比原來多1/4,體積就差不多是兩倍大了,可是饅頭向兩邊脹的速度跟向上的速度又不一樣? | 自己實測的數值:(饅頭75g) 23度C:前40 後 40分鐘 26度C:前35 後 35分鐘 28度C:前35 後 30 分鐘 前:是指饅頭底部向上 後:是指饅頭移到蒸籠,底部向下 |
饅頭蒸好後,到底是要等多久才掀鍋蓋? | 看過做手工饅頭(號稱)廠商用大蒸籠蒸,為了搶時間,根本不可能「熄火後等五分鐘」,看他們都直接將一整盤蒸好的饅頭直接端出倒到散熱網子上,一直搞不清楚,到底有沒有必要熄火後等冷? | |
為什麼同一批饅頭,有的成功,有的就皺巴巴地,好像沒有發成功似地? 可以參考:[亂做]等待救援的醜饅頭(借用別人的文章) | 經過多次的實驗與記錄,發現有缺陷的饅頭大多出現在相同的位置,難道是風水不好? 經我同事提醒說:她媽媽蒸饅頭時都會在上頭隔一層布,避免水蒸氣凝成的水珠回滴到饅頭上,造成傷害。 | 因此改在蒸籠底加鋪一層棉布,在鍋蓋內也加一層布,經兩次實作,確實已改善缺陷問題。 |
備註資訊:
『直接發酵法』(Straight-Dough Method):將所有的材料混合一起攪拌,揉好的麵糰直接進行基本發酵、翻麵及再發酵、分切、中間發酵、整形、最後發酵等步驟。
『中種發酵法』(Sponge-Dough Method):
- 第一次取食譜中 60%~85% 的麵粉和比麵粉重 55%~60% 的水,以及所有的酵母和改良劑混合攪拌,揉出的麵糰叫『中種麵糰』(Sponge),又稱『種麵糰』
- 第二次攪拌將基本發酵後體積膨脹四至五倍的中種麵糰切成小塊,加入其他如糖、水、鹽等材料繼續攪拌到,待水分被麵糰吸收後,再加入油脂材料一起攪拌(油脂會妨礙麵粉與水的結合,對麵筋的形成造成阻礙),揉出的麵糰即是『主麵糰』(Dough)。
- 中種法的水份調整:水份多的麵糰發酵較快,但麵糰膨脹體積不及水分少的麵糰。
- 酵母及改良劑的使用:中種麵糰有較多的時間來進行發酵,因此酵母及改良劑的用量可以較直接法減少20%
- 麵糰膨脹力強
- 成品體積較大,且內部組織柔軟細緻
- 可以減短基本發酵及最後發酵的時間,同時可以降低揉麵操作不良所導致的失敗
- 需將材料分為中種麵糰及主麵糰兩部分分秤
- 多一次的攪拌工作,整體操作時間長
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
自製饅頭與市售饅頭比一比
我喜歡饅頭,尤其是山東饅頭,札實又清香,以前(20幾年前了)基隆安一路、成功二路轉角處有一家老爺爺、老奶奶開的店,好懷念他的山東大饅頭和豆漿!
他們不開以後,有段時間改吃「麵粉工廠」的饅頭,後來也沒了!
之後吃了幾處饅頭,總是找不到那種口感! 有些標榜「手工」、「純手工」甚至古早味、或傳統製作,但吃過以後~~ So So
因為買不到好吃(適合自己口味)的饅頭,所以興起自己做的念頭,老婆也一直鼓勵我試試看,剛開始沒有蒸籠,所以都用電鍋蒸(見電鍋饅頭系列--手工黑糖饅頭)
,每次只能蒸60g 的小饅頭 8顆,後來老婆幫我買了蒸鍋,現在一次可以蒸十來顆了!
(很抱歉! 這裡講的「好吃的饅頭」是我個人的主觀感受)
自己做其實並沒有每次成功,有時會上面膨了,底部卻還硬硬的,比起市售的饅頭,我的外觀真的太醜了! 5/9 那天因為有事請了二小時的假,早些時間回到基隆,恰巧路邊有人在兜售「手工包子、饅頭」(其他看過好幾次了,只是都沒買),日心裡突然有個比一比的念頭,就買了一包黑糖饅(因為他只剩黑糖 :( ,一包50元,裡頭有五大顆,還真便宜! 想說,如果夠好吃,就不用自己辛苦做了!
比重量:自製的一顆72g,買來的一顆 104g(才10元)(自製的這顆是我在5/4做的黑糖饅頭,已經在冰箱冷藏4天了)
比外觀:自製外皮凹皺,買來的外觀飽希結實。
比色澤:自製的外皮看起來不夠黑、不夠甜,買來的色澤均匀油亮更像黑糖饅頭。
比香味:自製的只有淡淡的清香,買來的有濃濃的黑糖香。
比到這裡,自製的完全比不上買來的!
比Q彈:先壓,自製的會彈起來,買來的一壓就塌!
比Q彈:再捏,自製的會回彈,買來的變麵糰
剝開看裡頭,自製的依然有膨脹的細孔,買來的已經結成塊了!
比口感:這是很主觀的感受, 如果自製的口感比不上買來的,就不會寫這篇比一比了!
口感這東西每個人都不一樣,有人愛酸、有愛甜、有人要香、有人要淡,如果有什麼可以明確寫出來的,那就是:
買來的吃的時候甜,吃過後嘴中有酸的感覺,自製的吃的時候有點甜,吃完後沒什麼感覺,只想再吃一顆!
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
自製饅頭過程全紀錄
前記:5/11回南投陪媽媽過母親節,小妹說他也想學做饅頭,晚上回到基隆,想說還有時間,就先把麵糰做起來po上網分享!
今日溫度26度,預估二次常溫發酵時間約80分鐘,今天做的是基本型!
冷水:220g (約1.5杯的電鍋量米杯)
乾式酵母:1/4 茶匙的量匙 1又1/4 匙 (2013.5.29補充:改用1平匙一樣可以發的很好)
太硬就加點水,我是先將麵糰壓平後,用手掌沾水撲在表面,再揉麵,好處是水量不會一次加太多,而且可以加大吸水面積。
太軟時,就在揉麵的平板上灑些手粉,及在手掌上撲些粉!
機器揉20分鐘後,會暫停,我都這時候就取出麵糰粗坏,而沒有讓它跑完整個行程!
不要以為粗坏就算揉麵完成,還要再用雙手搓揉5至10分鐘,把麵糰揉到Q彈的感覺,並整成一球!
因為低溫發酵時間比較長,為了防止麵糰失水,所以要用保鮮膜覆蓋在上面。當然也可以用濕布,但用濕布記得要把布擰乾,不然接觸到布的部分會有水份過多的糊狀!
我不是直接拿保鮮膜來包麵糰,而是將保鮮膜鋪在盒蓋上,然後將麵糰放上去,再向上包,不用包得太密,要讓麵糰有空間膨脹,包裝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失水!
將覆有保鮮膜的麵糰放到保鮮盒中。
並蓋上盒蓋後,放置到冰箱的冷藏室或蔬果保鮮室(千萬不要放到冷凍室),這時候已經是 5/11 晚上 9:53分,我對低溫發酵要求至少要4 小時,所以常常利用星期五晚上揉麵糰,然後冷藏過夜發酵。
隔天(就是今天啦!)早上6:13,低溫發酵完成,可以取出加工了!
因為製作過程中會用到手粉,用手灑不易灑得勻,所以自己用紗布手巾做手粉袋,其實很簡單,就是用手巾包裹麵粉,然後用束帶綁起來而已!
(拍剛剛那張在冷藏室發酵完成的照片,害相機鏡頭結水氣,所以接下來幾張有點霧)
打開發酵完成的保鮮盒,看麵糰脹得好飽滿! 這時候的麵糰還不能直接拿來做成饅頭! 還要用太陽之手幫它馬殺雞兼醒麵!
拍完這一張才發現相機鏡頭結水氣! 砧板左上角就是自製的手粉袋!
幫麵糰馬殺雞很耗力,一隻手做不來,所以請老婆幫忙拍照,就這樣推揉、反摺、再推揉,大約10來分鐘,直接麵糰回到室溫! Q度再加重些!
完成後的麵糰少了5g,不知是秤有問題,還是過程中水份流失,不過沒關係,只要麵糰達到預定的要求就可以了!
這次做的每顆約73g,我先逐一分秤好重量,再進行整形!
網路都教人家將麵糰揉成長條形再切割(可以參考周老師的美食教室),但因為揉成長條後,很難測量重量(至少我還不能隨心所欲正確量測)
由於總重量不會是73g的倍數,每一顆也不會剛好都73g,所以最後一顆會稍為小一些些! 不過也不會差太多啦! 依照上列材料,大約可以做九顆!
先將每一等分用手揉成條狀,然後撲下一些手粉,方便用桿麵棍來桿,如果不撲手粉,很容易黏在桿麵棍上,
用桿麵棍桿成如牛舌餅大小,不要太用力桿,免得待會兒二次發酵不易!
將桿平的麵皮捲起來,然後隨自己喜歡整成生饅頭的形狀! 再用手粉袋輕撲整形後的饅頭,然後要靜置常溫發酵!
九顆整形完成的生饅頭,有看到嗎! 綠色的薄板上有灑上一層麵粉,這樣生饅頭比較不會黏在板子上,仔細看饅頭上面並不光滑,因為我要讓屁股向上先發酵40分鐘(一開頭有說今日室溫26度,發酵時間預估80分鐘)
靜置發酵為避免生饅頭表面水份流失而變乾硬,所以蓋上濕布保濕,記住濕布一定要擰乾哦!
利用二次發酵時間,準備蒸籠器具,這次九顆,所以要分二層來蒸,不要將饅頭直接置於蒸籠層,中間要隔著蒸網,以避免水傷!
看到我的兩個蒸網長得不一樣,因為我的蒸籠層有些低(買錯了!),蒸的時候饅頭膨脹,下層的饅頭會頂到上層的蒸籠層底部,所以將蒸網的墊腳把它拆低一些,如果你的蒸籠層夠高,就不用這麼麻煩了!
我都在蒸籠層鋪上蒸布,如果嫌麻煩,這道程序可省掉。蒸網也鋪上蒸布,蒸布一樣要用擰乾後的濕布! 不要直接用乾布或太濕的布!
外面有賣縫好的圓型蒸籠布,我用過一次就沒再用了,因為不吸水,蒸好後,上面的水份太多,讓蒸好的饅頭底部糊糊地!
我的蒸籠布是在兒子小時候買來做擦汗巾用的, 純棉又柔軟,用來蒸饅頭真的很 適合!
(吔!不是兒子用過的啦! 是當時買一整包,沒用完的! 有吃過我做的饅頭的,請不要擔心!)
因為鍋蓋是另外買的,和蒸籠層之間有一道縫隙! 不太密合 !
(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,因為不合,剛好留一道洩壓孔!)
當初為了能看到鍋內饅頭的變化,所以另外買一個強化玻璃的鍋蓋,這個鍋蓋會在集水珠時,將水珠導到鍋邊緣,不會讓水珠直接滴到饅頭上!
屁股向上發酵40分鐘後,就可以將饅頭移到蒸籠了,這時候就要轉向了,正式將屁股向下放在鋪有濕布的蒸網上,只是移到蒸籠而已哦! 還不要開火,因為還要再等40分鐘!
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先讓屁股向上發酵40分鐘? 如果一開始就屁股向下直接發酵80分鐘,會因為饅頭的重量讓底部發酵程度比較差,蒸好後的饅頭變成上面膨鬆、下面較結實,為了平衡膨鬆程度,所以才要先讓屁股向上來發酵!
下層放四顆(上圖),上層放五顆,其實一層應該可以放到六顆到七顆,只是這次做九顆一層放不下,只好平均放!
生饅頭放到蒸籠後,還要等後段的40分鐘,所以先蓋上鍋蓋!
鍋蓋跟蒸籠間的縫隙再用濕布填補起來,以免起蒸時,水蒸氣散失太快
目視二次發酵的成果(看兩個饅頭間的空隙),或者用時間判斷,起蒸時先用小火,不要一下子就用大火蒸,以免酵母一下子就被熱死了!
用小火,讓酵母繼續活躍,然後饅頭表面先定形,可以減少降溫後,表面直接下塌!
我家的小火,大約是火焰面積等於蒸鍋底部平坦部分的面積,
小火蒸的時候,饅頭還會繼續膨脹! 透過玻璃鍋蓋可以看得出來!
小火蒸約10分鐘,等水開了,這時鍋蓋的水蒸氣由細已變成粗點了,再轉中火。
用中火蒸約12分鐘,會看到蒸籠邊一直有水蒸氣冒出來,這是好現象。
* 如果沒有水蒸氣,那表示火力太小,熱氣達不到上層
* 如果發現鍋蓋被推動就表示水蒸氣的氣壓太高,等會兒掀蓋時,饅頭可能會內縮!
要熄火前,先轉小火,稍做降溫2分鐘,再熄火,不要直接就從中火轉熄火!
在蒸的同時,就準備起鍋後盛網,盛網下面墊盤子,這樣剛起鍋的饅頭才能散熱,不然直接將饅頭放在盤子裡,水蒸氣積在盤子內,饅頭底部會反吸而糊掉!
熄火後,等2分鐘,再利用鍋蓋和蒸籠間的縫隙來洩壓,將上面蓋的布稍掀開一些些,讓熱氣排些出來,約洩壓2分鐘,就可以掀蓋了!
倒出上層的饅頭,很成功,動作快,所以沒有黏到布
嗢! 下層的也成功,沒有回塌的感覺,只是右下那顆好像有頂到上層的籠底,有點平平的壓痕!
下層因為拍照的關係,稍延遲倒出來,結果就黏布了,饅頭底部的外度破相! 不過沒關係,那不會影響口感!
兩盤端上桌一起合照,我已經把它們分開並且轉向了,不然冷掉後,會皮黏皮,不好剝!
起鍋的饅頭要先測試,壓下(上圖)去要彈的回來(下圖),用手指壓到底!饅頭彈回來了
用手捏要膨得回來!
雖然被壓、被捏,剝開來看裡頭膨脹的結構依然完整,沒有變成麵疙瘩!
細孔依然存在,而不是被壓之後就黏呼在一塊了!
今天手賤,就多虐待些,剝一片,看能不能承受重量?
就算剝薄薄的一片,依然可以承受整顆饅頭的重量! (有注意到後方的電視嗎? 我正在看烏龍派出所,這是我最喜觀的卡通)
再試更薄一點看看,嗢! 筋度果然夠!
仔細看看發酵的情形,膨脹的細孔大小不一!跟外面賣的比起來,實在差太多了
結語:這回的饅頭算是成功啦! 做那麼多回,從來沒有表面是像市售饅頭那麼光滑,不要問我為什麼,因為表面好看不是我追求的,我要的是饅頭的嚼感! 不要在嘴中嚼的只是一坨蒸熟的麵糰! 而是有香氣、有彈性的饅頭! :)
1. 壓不偏的饅頭(Youtube)
2. 饅頭的內幕(Youtube)
3. 感謝有周老師的美食教室,有些做法是從周老師的美食教室學來的!
4. 去年10發表的一篇 「電鍋饅頭系列--手工黑糖饅頭」
今日溫度26度,預估二次常溫發酵時間約80分鐘,今天做的是基本型!
一、食材:
中筋麵粉:440g (約 4平杯的電鍋量米杯)冷水:220g (約1.5杯的電鍋量米杯)
乾式酵母:1/4 茶匙的量匙 1又1/4 匙 (2013.5.29補充:改用1平匙一樣可以發的很好)
麵粉440g,秤的時候已經扣除碗的重量,所以441g是麵粉的淨重(我的電子秤不是很準確,差不多就好了),我用的是超市賣的一公斤裝的小包裝麵粉,如果您用雜貨店賣的散裝麵粉,水需要稍微多放些(約1 至 2個刻度)
冷水220g ,一樣是扣除攪拌容器的重量了,220g是水的淨重,我的作法跟大多數網路找到的方法不一樣,千萬不要用熱水!
註:做麵糰的水量不是固定的,需考量當時的濕度、溫度,所以要自己去體會,一個粗略的判斷方式:麵糰可以成形(不會下垂)可是又有點兒黏! 如果粗坏太軟或太硬,可以取出後,手工搓揉時慢慢調整!太硬就加點水,我是先將麵糰壓平後,用手掌沾水撲在表面,再揉麵,好處是水量不會一次加太多,而且可以加大吸水面積。
太軟時,就在揉麵的平板上灑些手粉,及在手掌上撲些粉!
不是打廣告,只是要說明用的是乾式酵母,不是一般發粉(泡打粉) ,您也可以選用其他品牌的酵母粉,像我也曾經用過美國發粉(一樣是乾式酵母)效果差異不大!
我沒有茶匙,所以都用中藥粉的小匙,其容量跟1/4茶匙相彷!
二、粗坏
我沒有說「手工饅頭」,因為粗坏是用攪拌機揉出來的。粗坏用手揉太費力了,如果有機器代勞,比較不會做到手腕發炎!
將自動麵包機設定在模式10(麵糰模式),這台麵包機本來是買來做土司的,雖然自己做的土司很安心,可是每次做出來熱熱的時候還不錯吃,一冷掉就變得好硬,最後只有拿來揉麵糰!
按下啟動後,機器設定行程是1 小時又20分鐘。
不想用機器攪拌 ,也可以手工搓揉,我也自己揉過幾次,手腕真的很吃力,因為揉粗坏,均勻度很重要,用機器揉比較省力啦!
機器揉20分鐘後,會暫停,我都這時候就取出麵糰粗坏,而沒有讓它跑完整個行程!
揉20分鐘後的粗坏,我會用 440g麵粉,因為再多一些,這台機器就揉不動了! 等哪天我找到可以揉更多量的麵糰機時,再做大一點的麵糰。
不要以為粗坏就算揉麵完成,還要再用雙手搓揉5至10分鐘,把麵糰揉到Q彈的感覺,並整成一球!
三、低溫發酵
為什麼要用低溫發酵,因為聽說用低溫發酵會比較Q,我自己試的結果是:低溫發酵會比較香,比較沒有發酵的酸味,而能保持麵粉的香味!我不是直接拿保鮮膜來包麵糰,而是將保鮮膜鋪在盒蓋上,然後將麵糰放上去,再向上包,不用包得太密,要讓麵糰有空間膨脹,包裝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失水!
將覆有保鮮膜的麵糰放到保鮮盒中。
並蓋上盒蓋後,放置到冰箱的冷藏室或蔬果保鮮室(千萬不要放到冷凍室),這時候已經是 5/11 晚上 9:53分,我對低溫發酵要求至少要4 小時,所以常常利用星期五晚上揉麵糰,然後冷藏過夜發酵。
隔天(就是今天啦!)早上6:13,低溫發酵完成,可以取出加工了!
四、生饅頭成形
因為製作過程中會用到手粉,用手灑不易灑得勻,所以自己用紗布手巾做手粉袋,其實很簡單,就是用手巾包裹麵粉,然後用束帶綁起來而已!
(拍剛剛那張在冷藏室發酵完成的照片,害相機鏡頭結水氣,所以接下來幾張有點霧)
打開發酵完成的保鮮盒,看麵糰脹得好飽滿! 這時候的麵糰還不能直接拿來做成饅頭! 還要用太陽之手幫它馬殺雞兼醒麵!
拍完這一張才發現相機鏡頭結水氣! 砧板左上角就是自製的手粉袋!
幫麵糰馬殺雞很耗力,一隻手做不來,所以請老婆幫忙拍照,就這樣推揉、反摺、再推揉,大約10來分鐘,直接麵糰回到室溫! Q度再加重些!
完成後的麵糰少了5g,不知是秤有問題,還是過程中水份流失,不過沒關係,只要麵糰達到預定的要求就可以了!
這次做的每顆約73g,我先逐一分秤好重量,再進行整形!
網路都教人家將麵糰揉成長條形再切割(可以參考周老師的美食教室),但因為揉成長條後,很難測量重量(至少我還不能隨心所欲正確量測)
由於總重量不會是73g的倍數,每一顆也不會剛好都73g,所以最後一顆會稍為小一些些! 不過也不會差太多啦! 依照上列材料,大約可以做九顆!
先將每一等分用手揉成條狀,然後撲下一些手粉,方便用桿麵棍來桿,如果不撲手粉,很容易黏在桿麵棍上,
用桿麵棍桿成如牛舌餅大小,不要太用力桿,免得待會兒二次發酵不易!
將桿平的麵皮捲起來,然後隨自己喜歡整成生饅頭的形狀! 再用手粉袋輕撲整形後的饅頭,然後要靜置常溫發酵!
九顆整形完成的生饅頭,有看到嗎! 綠色的薄板上有灑上一層麵粉,這樣生饅頭比較不會黏在板子上,仔細看饅頭上面並不光滑,因為我要讓屁股向上先發酵40分鐘(一開頭有說今日室溫26度,發酵時間預估80分鐘)
靜置發酵為避免生饅頭表面水份流失而變乾硬,所以蓋上濕布保濕,記住濕布一定要擰乾哦!
利用二次發酵時間,準備蒸籠器具,這次九顆,所以要分二層來蒸,不要將饅頭直接置於蒸籠層,中間要隔著蒸網,以避免水傷!
看到我的兩個蒸網長得不一樣,因為我的蒸籠層有些低(買錯了!),蒸的時候饅頭膨脹,下層的饅頭會頂到上層的蒸籠層底部,所以將蒸網的墊腳把它拆低一些,如果你的蒸籠層夠高,就不用這麼麻煩了!
我都在蒸籠層鋪上蒸布,如果嫌麻煩,這道程序可省掉。蒸網也鋪上蒸布,蒸布一樣要用擰乾後的濕布! 不要直接用乾布或太濕的布!
外面有賣縫好的圓型蒸籠布,我用過一次就沒再用了,因為不吸水,蒸好後,上面的水份太多,讓蒸好的饅頭底部糊糊地!
我的蒸籠布是在兒子小時候買來做擦汗巾用的, 純棉又柔軟,用來蒸饅頭真的很 適合!
(吔!不是兒子用過的啦! 是當時買一整包,沒用完的! 有吃過我做的饅頭的,請不要擔心!)
五、蒸饅頭了
依照蒸鍋的大小,水不用太滿,我只裝4分滿,這樣可以省點瓦斯吧!因為鍋蓋是另外買的,和蒸籠層之間有一道縫隙! 不太密合 !
(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,因為不合,剛好留一道洩壓孔!)
當初為了能看到鍋內饅頭的變化,所以另外買一個強化玻璃的鍋蓋,這個鍋蓋會在集水珠時,將水珠導到鍋邊緣,不會讓水珠直接滴到饅頭上!
屁股向上發酵40分鐘後,就可以將饅頭移到蒸籠了,這時候就要轉向了,正式將屁股向下放在鋪有濕布的蒸網上,只是移到蒸籠而已哦! 還不要開火,因為還要再等40分鐘!
也許你會問為什麼要先讓屁股向上發酵40分鐘? 如果一開始就屁股向下直接發酵80分鐘,會因為饅頭的重量讓底部發酵程度比較差,蒸好後的饅頭變成上面膨鬆、下面較結實,為了平衡膨鬆程度,所以才要先讓屁股向上來發酵!
下層放四顆(上圖),上層放五顆,其實一層應該可以放到六顆到七顆,只是這次做九顆一層放不下,只好平均放!
生饅頭放到蒸籠後,還要等後段的40分鐘,所以先蓋上鍋蓋!
鍋蓋跟蒸籠間的縫隙再用濕布填補起來,以免起蒸時,水蒸氣散失太快
六、起鍋
目視二次發酵的成果(看兩個饅頭間的空隙),或者用時間判斷,起蒸時先用小火,不要一下子就用大火蒸,以免酵母一下子就被熱死了!
用小火,讓酵母繼續活躍,然後饅頭表面先定形,可以減少降溫後,表面直接下塌!
我家的小火,大約是火焰面積等於蒸鍋底部平坦部分的面積,
小火蒸的時候,饅頭還會繼續膨脹! 透過玻璃鍋蓋可以看得出來!
小火蒸約10分鐘,等水開了,這時鍋蓋的水蒸氣由細已變成粗點了,再轉中火。
用中火蒸約12分鐘,會看到蒸籠邊一直有水蒸氣冒出來,這是好現象。
* 如果沒有水蒸氣,那表示火力太小,熱氣達不到上層
* 如果發現鍋蓋被推動就表示水蒸氣的氣壓太高,等會兒掀蓋時,饅頭可能會內縮!
要熄火前,先轉小火,稍做降溫2分鐘,再熄火,不要直接就從中火轉熄火!
在蒸的同時,就準備起鍋後盛網,盛網下面墊盤子,這樣剛起鍋的饅頭才能散熱,不然直接將饅頭放在盤子裡,水蒸氣積在盤子內,饅頭底部會反吸而糊掉!
熄火後,等2分鐘,再利用鍋蓋和蒸籠間的縫隙來洩壓,將上面蓋的布稍掀開一些些,讓熱氣排些出來,約洩壓2分鐘,就可以掀蓋了!
七、上桌
答案揭曉,除了右上那一顆有點變形外,其他的都算不錯,起鍋速度要快,不然等水份喪失後,饅頭會黏蒸籠布,而破壞外觀!倒出上層的饅頭,很成功,動作快,所以沒有黏到布
嗢! 下層的也成功,沒有回塌的感覺,只是右下那顆好像有頂到上層的籠底,有點平平的壓痕!
下層因為拍照的關係,稍延遲倒出來,結果就黏布了,饅頭底部的外度破相! 不過沒關係,那不會影響口感!
兩盤端上桌一起合照,我已經把它們分開並且轉向了,不然冷掉後,會皮黏皮,不好剝!
起鍋的饅頭要先測試,壓下(上圖)去要彈的回來(下圖),用手指壓到底!饅頭彈回來了
用手捏要膨得回來!
雖然被壓、被捏,剝開來看裡頭膨脹的結構依然完整,沒有變成麵疙瘩!
細孔依然存在,而不是被壓之後就黏呼在一塊了!
今天手賤,就多虐待些,剝一片,看能不能承受重量?
就算剝薄薄的一片,依然可以承受整顆饅頭的重量! (有注意到後方的電視嗎? 我正在看烏龍派出所,這是我最喜觀的卡通)
再試更薄一點看看,嗢! 筋度果然夠!
仔細看看發酵的情形,膨脹的細孔大小不一!跟外面賣的比起來,實在差太多了
剝剝看,彈性足夠,不會像有些市售的饅頭,一剝就直接斷掉!
結語:這回的饅頭算是成功啦! 做那麼多回,從來沒有表面是像市售饅頭那麼光滑,不要問我為什麼,因為表面好看不是我追求的,我要的是饅頭的嚼感! 不要在嘴中嚼的只是一坨蒸熟的麵糰! 而是有香氣、有彈性的饅頭! :)
後記:
底下是我自製饅頭的測試影片:1. 壓不偏的饅頭(Youtube)
2. 饅頭的內幕(Youtube)
3. 感謝有周老師的美食教室,有些做法是從周老師的美食教室學來的!
4. 去年10發表的一篇 「電鍋饅頭系列--手工黑糖饅頭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